首页 梦幻清江 下章
文集 发过的文章
  山西一个地方叫永济

 甲申年秋,我应邀参加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五周年庆典暨中国作家采风活动,被表彰为中国作家世纪论坛新时期优秀作家,我的作品《县城旧事》荣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全国评比一等奖。载誉归来,兴,回想永济之行,提笔抒情,有感记之。

 永济市历史悠久,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上古唐虞时代为虞舜都之地,因其处在黄河中游经济发达地区,历朝历代其区划和建制屡有兴替。清雍正六年置蒲州为蒲州府,并置永济县为附廓之县。永济作为地名,始于此时,并延续至今。1994年1月12,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在开幕式上,*永济市委书记潘和平同志这样形象地指出永济的地理位置:山西西南端、黄河拐弯处。永济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端。地理座标在东径110°14'―110°45',北纬34°40'―35°04'之间。全市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公里,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处于山西省最主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同蒲经济轴线和黄河经济轴线上,是山西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之一和对外联系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永济属于山西高原涑水盆地的一部分,位于中条山脉的北麓。市境内山、川、台地分明。中条山雄居于市境内部,海拔高度多在千米左右。最高峰雪花山海拔米,山地(海拔500米以上)面积平方公里,黄河经本市西界,长50多公里。永济市属暖温带大陆气候,气候条件良好,光热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并适宜于一年两农作物的生长。永济市交通条件良好,是山西省对外联系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同蒲铁路横贯东西,全市现已形成以铁路、主干线公路为主框架,以市区为中心,运风高速公路为主轴,运永、永蒲市干线公路为侧翼,8条镇主干道为骨架,120余条乡村油路纵横织辐的公路网络,进入大区域交通网。

 永济市是山西省四大旅游开发区之一,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景观最为驰名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独头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庄古文化遗址、小朝墓群、高市墓群、杨博墓和普救寺、万固寺、栖岩寺古建筑;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舜帝建都的蒲坂古城蒲州城遗址,黄河明珠鹳雀楼,黄河第一桥蒲津古渡遗址和唐开元大铁牛,杨贵妃故居“贵妃池”,古代神医扁鹊庙,清朝宰相闫敬铭别墅。更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碧波千顷的伍姓湖,飞直下的王官峪瀑布,水峪口瀑布和滚滚不息的黄河等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目前,可供游览的风景名胜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鹳雀楼及中条古刹万固寺、杨贵妃故里、王官峪瀑布、闫敬铭别墅等。永济民俗民风传统古朴,有以黄河岸边“亮膘背冰”、高跷、高抬、舞狮、龙灯等代表的民间社火,黄河威风锣鼓,民间工艺,风味小吃等,具有很高的游览观赏价值。资源布局适当,地理位置优越,地方特色突出,知名度高。

 永济历代名贤辈出,人文荟萃。文学家有唐朝诗人张巡、王维、卢纶、吕温、聂夷中、柳中庸,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唐朝诗歌理论家司空图。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故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侧,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颧雀楼相望,处于旅游黄金线上,200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地、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全面科学地清理发掘,完整出土了唐开元12年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防护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四尊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份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蒲津渡遗址的发掘,尤其是开元铁牛、铁人等物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我国桥梁史、冶炼铸造工艺、黄河故道的变迁、水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英国剑桥大学《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特约记者唐寰澄先生见到气势磅礴的铁牛后,十分激动,他在向国外宣传报道铁牛时指出:“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兵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万固寺座落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十三公里的中条山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主要建筑有多宝佛塔和塔院附属建筑,经历多次扩建、修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历史的沧桑使寺院遭到人为与自然损毁的磨难,寺内仅存多宝佛塔、无理殿、药师等建筑,其余仅有基址留存。196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宝佛塔与普救寺莺莺塔遥相呼应,塔高米,八角十三级,水磨青砖结构,造型玲珑秀丽,堪称河东群塔之首。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殿堂,一青砖结构,无一大梁,建造奇特宏伟,风格独特,工艺巧,雕刻细腻,令人赞叹不绝。万固寺地处山间,寺因山高,水挂其旁,松柏环绕,竹林掩映,殿宇辉煌,佛光普照。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万固寺不仅是座佛家传教圣地,也是游人香客的好去处。古往今来,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前来朝拜光观者络绎不绝,并有了不少精彩赞美诗文传于世。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赋诗:水自石出,风从松顶飘来。近几年,永济市文物局与万固寺文管所经过不懈努力,投资数百万元,重建了水陆大殿、观音殿、山门、钟鼓楼,绿化了山坡,美化了环境,青山、翠柏、绿竹环抱的万固寺,已成为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人间仙境。

 在简单的颁奖晚会上,接过*文艺局原副局长、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成志伟同志和中国作协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著名文艺理论家范咏戈同志颁发的获奖证书,情不自地即兴作对联一幅:文坛盛会。上联为:华秋实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五载艰辛耕耘汇集华夏髓结硕果。下联为:万紫千红大家名贵妃故里铁牛鹳雀西厢相逢舜都永济铸辉煌。

 文朋诗友,来自全国各地,此次获奖,纯属意外的惊喜。虽然她与中国文坛最具权威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不可比拟,但我不是亲耳聆听了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雷达先生的授课和互动交流,还利用课间时间和雷达老师合影。真正地不虚此行。

 再见了,永济。

 读余华的《兄弟》

 空闲时间,一是走路,对身体健康有益处;二是看书,读了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上,下卷)。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把资料找到了。真是感叹,作品简介竟是如此贴近读者。以下为引文:"十年磨一剑,余华回来了。"

 十年,对于一个作家,这不仅仅只是个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一种难言名状的含辛茹苦!阔别文坛多年后,在读者的千呼万唤声中,今天,余华终于携其最新力作长篇小说《兄弟》重返文坛,遥忆当年,身为先锋派的领军人物,余华一扫文坛寂寞,为读者带来一系列的精品小说,被广大读者尤为推崇的《活着》至今仍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那种对苦难的惨酷描写直达灵魂深处,余华创造了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九十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很少有出《活着》左右者,很多读者都是着泪、痛苦压抑地看完《活着》。由张艺谋执导、葛优主演的同名电影在也国际电影界屡获大奖。在接受《新京报》专访中,余华坦言了这十年来的创作历程,作家特别强调了新作《兄弟》的故事叙述强度及其突出细节描写的手法,相比于前期作品,《兄弟》少了几许压抑,多了几丝温馨!余华自称这部作品写作风格有“狄更斯”小说的味道,残酷与温馨并存。

 继《许三观卖血记》发表10年之后,余华终于携其最新的长篇小说《兄弟》回来了。在后记中,余华坦言:起初我的构思是一部10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超过了40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作者余华介绍,其实最初的想法只是通过一部10万字的长篇小说来恢复自己写小说的能力,结果仅上部就写了18万字,下部已经写了20多万字。对善于控制节奏的余华来说,这次的写作似乎有些“反常”余华坦陈“写《兄弟》我失控了。因为我们的现实和历史左右了我的写作”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景象,也凸现了人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余华全新的叙述方式相信会让喜爱他的读者觉得十年的等待完全值得。《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小说,前一个是“*”中的故事,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余华曾说过:“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兄弟》在叙述过去的生活时,虽然并没有绕开那些共识的历史记忆,但是,它却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余华还说“事实上,我是写到下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在写作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作家都愿意去写作久远的故事,因为在久远的时代里更容易找到文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传奇。当我写到下部时,我突然发现今天的中国充了传奇,应该说是现实和传奇合二为一了。这是一个叙述者千载难逢的时代,只要写下了真实的现在,也就同时写下了持久的传奇。”

 在《兄弟》上部里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物,只要他们还健在,在下部里都会有更加充分的表演,而且令人哭笑不得。上部和下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是里面人物悲喜集的命运将小说的上下两部呼应起来。“想想今天的中国,再回忆一下‘*’时的中国,天壤之别的两个时代,却发生在同样的人身上,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极端,却由同一代人连结起来,我写作的情来自于此。”读余华的《兄弟》,我有四点想法:一是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余华用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写了中国上个世纪一个江南小镇四十年的发展变迁,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看出作者的艺术功力。二是人物性格鲜明,除了主人宋钢和李光头以外,还有宋凡平,李兰,林红,童铁匠,余拔牙,王冰,苏妈,陶青,刘诗人,赵作家等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出的人物,这些普通人被赋予独特个性,绝无雷同,共同构成吴镇的世俗众生相。三是搞笑的手法,诙谐的语言,类似黑色幽默,痛苦到极点却哭无泪,高兴到顶点而喜极而泣。四是作者察世事的能力,驾驭题材的能力,编造故事的能力,看出余华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过一条不平凡的路,他的后天的勤奋养成的学养和文学造诣,是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写手而成功地成为全国一的知名作家,这对余华来说一点都不过誉。  M.aGUxsW.Com
上章 梦幻清江 下章